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令人咋舌。據相關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人均產生 8 公斤電子垃圾,一年丟棄的電子垃圾高達 6130 萬噸,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攀升。這些被淘汰的電子產品,若處理不當,將會帶來一系列嚴重問題。?
電子產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像重金屬鉛、汞、鎘,以及有毒化學物質多溴聯苯、多溴二苯醚等,在電腦、手機、電視等產品中廣泛存在。電冰箱和空調的制冷劑、保溫層發泡劑屬于損耗臭氧層物質。一旦這些電子產品被隨意丟棄或填埋,重金屬會滲入土壤,污染水源。一塊手機電池所含的鎘,就能污染 6 萬升水,相當于 3200 桶標準桶裝水。若進行焚燒,又會釋放出二惡英、呋喃等劇毒致癌物質,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對人體而言,這些有毒物質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后,會損害內分泌、呼吸、心血管等多個系統,孕婦和兒童等易感人群受影響更大,可能引發兒童肺功能下降、神經發育障礙等問題。?
隨意丟棄電子產品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制造一部手機需要用到鋁、鈷、銅、鎢、金等超過 60 種元素,每噸廢舊手機(不含電池)中含有超過 270 克金,堪稱一座 “含金量” 遠超一般原生礦山的 “城市礦山”。但現實情況是,大量廢舊電子產品中的寶貴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因此,合理銷毀電子產品意義重大。首先要對電子產品進行分類,可回收產品如電視機、洗衣機等大型家電,可送到專門回收點;可拆解產品如手機、電腦,能拆解出零部件再利用;含有毒物質的電池、熒光燈等特殊產品,則需送往專業處理機構。處理前,要做好數據清理。對于重要數據,先備份到云端或外部硬盤,再恢復出廠設置。若涉及極為敏感信息,還可通過物理手段拆解硬盤等進行銷毀。?
為解決電子產品的處理問題,相關部門與企業也在積極行動。規范 “電子垃圾” 科學處理的一大瓶頸是資金短缺,隨著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建立,這一難題得到緩解。按照規定,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交納一定費用作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用于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費用的補貼。許多電子產品制造商也提供舊產品回收服務,消費者可直接聯系廠家。此外,各地還有專門的電子廢物回收中心以及定期舉辦的電子產品回收社區活動,都為電子產品的妥善處理提供了渠道。?
電子產品的銷毀處理,關乎生態環境安全、人體健康以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每個人都應提高環保意識,選擇正確方式處理廢舊電子產品,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